www.828-365.com

当前位置:主页 > 教育评论 >

苏小妹:冲撞中的早教系列二

2018-07-18 08:30

原标题:苏小妹:冲撞中的早教系列二

  时间的9:04分,收音机前的听众朋友们大家好!您现在正在收听的是爱家由熊丽为您送出的《宝贝计划》。学习是孩子天生的能力。事实上,孩子从世界的那一天起便开始了她的探索之旅。在今天的知识经济时代,能力已成为一种取代学历、知识与财富的人生资源,它取之不尽,用之不竭。但是,在培养宝宝的过程中,作为家长的我们究竟应该如何把握一个合适的尺度?当发现宝宝出现这样或是那样的问题时,我们应该去干预他们吗?有人说,干预是一门艺术,怎样学好这门艺术?本期节目让我们一起跟随专家发现在育儿观念中的差异,听听专家的意见。今天作客我们直播间的是来自华文蒙台梭利理事会理事长:苏小妹老师以及妈妈晒网站副总:海文颖老师,欢迎两位的到来!

  两种不同的文化,造就了两种不同的教育制度,极其鲜明的对比体现了处在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孩子。

  先说的教育,从体制到政策实施都近乎完备,一批批的孩子们都十分良好的接受高级的教育,唯一的缺陷是在这种情况下,有部分的学生养成了很多骄奢的习惯,也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。但不得不承认的事实是他们的教育比起中国的简直好之又好,他们的主体是过于培养孩子的能力和素质,这也是鄙人比较欣赏的地方。从小时就锻炼他们自己的生活能力,在国际夏令营中明显看出他们的孩子比我们的要坚强的多。我想,这也有着一定的因素吧。

  比而较之,中国的素质教育总也不能尽善尽美,除了因素外,我认为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中国文化的背景太深,很难改变这种传统。还有,中国的素质教育过分强调应试能力的培养,往往忽视了对能力的培养及能力的提高,这就在根本上造成了中国学生在国际竞赛的水平很高,而生活则远不及人。在中国有很多学生对教育不满,这也从一个方面反映了两种等级。

  但是,两种不同的教育制度并不能说明孰好孰坏,这只是两种文化及的产物,他们各有好坏,我们应该互相吸取对方的好的方面,使得教育在不同的土地都得到良好的发展。

  根据中文化的具体形态的不同,我们可以把两者分别归结为和谐型文化与型文化。

  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,中国传统文化主流侧重于主张“天人合一”,强调尊重自然,遵循自然规律,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,认为“获罪于天,无可祷也”。中国文化主要地是把自然作为的对象而不是研究和征服的对象,作为想象的对象而不是作为探究的对象。在处理在人与人关系问题上,中国的文化自古至今就一直重群体轻个体,重和谐轻,强调法性、纪律性。它对人进行规劝与约束,人的意志及创造,生命个体的价值和。中国文化始终把谋求人与自然、社会的和谐统一作为人生理想的主旋律,反对人的意志和锐意进取,培养人的群体观念、诚识等,寻觅的是一种中庸的、调和的处理途径。中国文化的那种和谐观念,同时也体现和培育了国民、、保守与不思进取,安于现状的,鲜有意识和反叛勇气,从而也造成了谦虚谨慎、含蓄内向的柔弱的文化品格。

  在,古希腊、古罗马的哲学家们从一开始就把目光投向自然,探求自然的奥秘和征服与自然,做自然的主人。赫拉克利特窥出“和谐来自斗争”,普罗泰哥拉的“人是的尺度”便是人与自然孑然分立的鲜明写照。在天人相分的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支配下,自古以来社会就把自然与人区分并对立起来,自然仅是被人认识、利用、征服的对象,强调人的自主和积极进取,追求意志和。在处理人与人关系上,更为崇尚个人的意志和人格,强调个体的生命价值和,重视私有财产的获取和,整体意识和集体观念淡薄。人富有挑战,大胆追求、崇力尚武、急功近利,甚至不惜以片面掘进的思维方式和不择手段的行为方式去达到目的、争取胜利的品质和心理状态,从而形成率直、豁达,具有刚硬的文化品格。

  这种教育现状会导致中国的学生知识基础扎实,但缺乏创造力。学生主动性差,心理压力重。子女依赖性强、任性,没有自己的见解。

  中国现行的教育也并非一无是处。我们的教育重视文化基础课,学生学到的数学和其他自然科学知识比大多数美国学生多得多,这无疑在某些方面上提高了学生的社会竞争力。而且中国的学校的管理相对严格,要求学生在上课的时候集中,洗耳,对书本上的东西记得牢固。这种教育方式在继承优良传统、掌握知识、规范行为等方面,确实起到了一定作用。我国中小学生基础知识扎实,行为较好,在奥林匹克竞赛中成绩突出,和它是分不开的。

  概括地说,教育的优点是重视学生学会思考,生活的能力,培养学生创新能力,以及思考问题的习惯和方法,从而为进入一个重视创造性思想的社会做好准备。它的弊端是,学生基本功不扎实,性格,纪律涣散。

  中分别把教育定位在“上所施下所效”与“引出”,对中教育的可能产生了以下几方面不同的影响:

  教育是以培养人为旨的人类实践活动。教育活动明确的目的性,使教育活动在具体展开之前便有了预设的目标。从总的趋势看,中国教育的旨主要是要让儿童、青少年一代接受社会的各种规范,以适应社会;教育的旨则是让儿童固有的各种能力获得良好发展。东教育目标定位的差异,隐含着这样两个基本认识的差异:一是对于“人性”的不同认识。即“中国的教育观在本质上是建立在‘恶’

  的人性假设基础之上的。即在教育者心目中受教育者是不大值得信任和尊重的。的教育观在本质上是建立在‘善’的人性假设基础上的,即在教育者心目中受教育者是值得信任和尊重的。”Eg]--是育的基本出发点看,中国以“社会本位论”为出发点.强调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;则从“个人本位论”

  中国的教师和学生,一个在上,一个在下,自然有了上下尊卑之分。“师者如父”便是这种伦理等级的“写照”;在的教育概念中,无论“引出”或“引导”,都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。相信学生都具有良好的发展潜力为前提。中国的师生关系之所以不平等,是由于中国社会特别注重伦常等级,要求每个人都应“各安其分”。严格遵守伦理规范。“师者如父”便是“五伦”在教育上的延伸和反映,目的是通过教师伦理身份的“附魅”,让学生无条件地服师的权威,以保障教育的、职能按阶级的意愿顺利实现。相对而言。古希腊、古罗马的体制和的文化氛围,对学生作为“人”的尊重和信任,使更为强调的是教师的服务意识。教师赚取学生的学费,自然应当为学生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.体现出良好的专业和职业。

  学校教育的存在,一个重要的职能就是为了有效地传递人类的知识经验。所以.东教育在一开始的时候,都定位于传递人类的生产劳动经验和社会经验。孔子教入以“六艺”,古希腊、古罗马的“三科”、“四学”,以及中世纪的“七艺”,都力求把各方面的知识教给学生。但是,随着知识经验总量的增加和阶级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,在知识的取舍方面东教育便各有侧重。由于中国偏重于从社会需要来运作教育,在长期的封建社会里,教育的概念被窄化为“”,教育内容被局限在《》、《五经》等经典上。圣贤书之外的技艺等被视为“雕虫小技”,不足为学。相反,教育以个人为出发点。凡能增加个人利益的知识、技能等,都被纳入教育内容之列。夸美纽斯的“泛智教育”、法国的“百科全书学派”,以及后来科学技术后。实用技术教育在欧美教育体系中迅速被认同和接纳。都说明了教育较为关注人们的现实生活,努力为人们的现实生活谋福利的特点。并且。在教学内容的具体构成方面,教育不仅“学术中心课程”,而且在具体操作上“较之知识的量,更重视知识的质;较之知识内容。更重视生成知识的能力”。

  中国的教育方法,强调上行下效,要求教师以身示范,时时处处为学生做出表率;学生则亦步亦趋,机械摹仿。不能有丝毫的(哪怕是超越也不允许)。的教育概念中的教育方法没有什么,这也是课堂气氛活跃、师生相处比较随意的原因所在。教育教学方法差异产生的根源之一,就是东教育旨的不同取向。由于中国看重教育的“”功能,便要求中国的教师努力成为和行为的“表率”。于是。教师在课堂上、在学生跟前显得一脸严肃.装出一副“道貌岸然”的样子。教师一本正经,学生自然也不敢造次。这样,中国的课堂内外有了许多的规矩,连学生的坐姿、举手的姿势都要“标准”。难怪国外一教育考察团参观了国内一所幼儿园,看到孩子们两手背后、一动不动地端坐着,误以为自己走到了“军营”而不是学校。另一方面,中为教育设定的旨要在学生身上体现,中国需要一个从无到有的培养(外铄)过程,的教育观念则是把学生内在的潜质发挥出来即可。为达此目的,中国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往往是满堂灌.大搞“”,教师讲,学生听;教师做,学生看;教师考,学生背;这已成为为中国学校教育的一道主要风景线。与中国课堂气氛过于严肃相比,的课堂则显得融洽和宽松.外在的规范少了.教师主要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。活跃学生的思维。也就是说,省去了形式上的繁文缛节,让学生的思维更专注于各种各样的问题,使学生在的中凸现其创造性。

  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是教育活动过程中两个基本的人的因素。由于中国的教育观念中对学生是一种不信任的态度,不相信学生具有自觉学习的积极性,要求教师必须充分发挥主导作用。所谓“师高强”、“教不严,师之惰”等,都反映了中国教育把整个教育活动的重心放在了教师方面。把教育定义为“引出”.如苏格拉底的“产婆术”,教师只是一个“助产士”,教育的主体却在学生一边。也就是说,中国的教育常披理解为他动性社会行为,的教育则被理解为自动行为。受此影响,中国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。习惯于接受而不习惯于思考和怀疑。相反。国家的学生喜欢提问,教师也鼓励学生要敢于向权威质疑。热衷于辩论,使自己混乱的知识体系在辩论中剔除糟粕和,从而获得迅速的进步。

  “守成”与“创新”是每一个人在现实生活都要面临的任务。相对而言,中国更注重“守成”,则更为注重“创新”。之所以中国学生少有创造性,一是由于中国的教育内容局限在经典,学习的是言论,作为后辈晚学的学生,在跟前只能是“凡夫俗子”.只能仰其项背。对言论有丝毫的怀疑已是,哪里还谈得上创新与超越?另一方面,中国的教育教学方法强调的是“上行下效”,机械模仿多,教育从某种角度上讲变成了“训练”。“教”和“训练”本来是两个不同的概念。“教”的方式,是点到为止:“训练”则是要使被训练者掌握某些技能或具有某些特长,无论从形式的内容都具有一定的性,受训者对此是没有选择的,不接受也得接受。“由于中国传统文化数千年来从未把学生看做教育的主体,只把学生当成知识的接受器,而不是知识的主人,因此,我们传统意义上抹杀了‘教’和‘训练’这个最微妙也是最重要的区别,使得‘教’变成了‘训练’。

  ‘教’并非点到为止,而是学生去全盘接受所‘教’的内容。”以这样的教育方式训练出来的学生,个性受到压抑,创造性被窒息。相对宽松的教育氛围,使学生个性得到张扬,创造性得以发挥。

  本期节目到这里就要结束了,再次感谢做客我们直播间的的两位嘉宾!也谢谢收音机和网络前朋友的收听和参与!我是熊丽,明天九点我们再见了!

  在短短三年的时间里Alessandra Rich品牌的礼服裙出现在每一个重大活动中…[详细]

  你仔细观察过奶粉罐吗?奶粉罐外的标注会不会与罐内的奶粉“不一”…[详细]

上一篇:朝鲜说北南首脑会晤将是民族史上大事件
下一篇:没有了
友情链接: